3574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脑梗死急救是一场“时间管理战争”

张红  陈洪  王佳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急骤,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是导致人口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是一场覆盖患者识别、院前急救、医院流程的全链条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脑梗死急救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且这些细胞不可再生。因此,时间就是大脑,越早开始治疗,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尽早恢复血流,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脑细胞,减少后遗症。

静脉溶栓

与时间赛跑的利器

静脉溶栓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大脑的血流供应。这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静脉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

时间窗:通常要求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部分通过缺血半暗带评估的患者,时间可以延长到9小时。

适应症:患者需通过头部CT检查排除脑出血,且没有严重高血压等禁忌症。

尽管溶栓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风险约为3%5%),但其获益远大于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溶栓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最佳选择。部分患者还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取栓治疗。

家庭防线

症状识别的秒速响应

脑梗死的早期症状识别至关重要。当发现身边人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并告知可能中风

“1”张脸:观察患者口角是否歪斜。

“2”只手臂:平举双臂时,一侧肢体是否无法抬起或无力下垂。

“0”(聆)听: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观察其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此外,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或突然跌倒等症状,也需立即视为卒中表现,切勿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院前调度

120接线的精准分诊

拨打120不是急救的终点,而是时间管理的加速器。呼救者应主动提供以下三大关键信息。

发病时间:明确告知救护人员患者发病的具体时间。

基础病史:向救护人员说清患者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目标医院:优先送往有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这些医院具备24小时溶栓团队和绿色通道,能将入院到溶栓时间(DNT)缩短至少20分钟。

医院战场

多学科协作的时间革命

快速评估:护士测量血压、血糖,医生询问发病时间和症状。若患者发病在6小时内,立即进入绿色通道。

影像学检查:优先完成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等溶栓绝对禁忌症。部分医院可同步进行磁共振(MRI),更精准地判断缺血区域。

部分卒中中心配备了移动CT救护车,可在车内完成初步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有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的智能溶栓箱,能进一步缩短准备设备和药物的时间,减少时间延误。

生命法则

快速行动优于犹豫不决

临床常见家属因纠结溶栓是否会出血而延误治疗,最终错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当医生建议溶栓时,请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有研究数据显示,每治疗延迟10分钟,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概率下降23%。目前,相关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的脑梗死动态演示模型,可直观演示血管堵塞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可使家属能快速理解、快速决策,进一步为治疗抢出关键时间。

(作者单位:德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