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三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办,共138人获奖,其中四川有11人。
据了解,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于2001年获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是我国最早的社会力量设奖之一,旨在表彰工程建设、科研单位及高校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下设多个奖项,涵盖桥梁、铁道、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等众多学科。其中,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公认的最高个人荣誉奖。
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崔凯获得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该奖项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5人。据介绍,崔凯长期从事西部特殊土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过去15年间,参与了多个中国西部山区铁路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高发频发,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准预测,减灾预防,最大限度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安全。”崔凯说,此前自己参与的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铁道检测机器人,在每天铁路运营结束后,流动“检测员”上线,它的精度更高、更灵敏,能够及时发现微小的形变并回传系统,如同铁路线上的“哨兵”。
除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外,四川还有多位科技工作者及青少年在铁道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工程教育学生奖、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有所收获。其中,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朱涛、徐井芒、高国强,以及来自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袁玮获得铁道科学技术奖;来自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张飞获得建造师奖;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孙玮琪获得工程教育学生奖;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丁文韬、孔林、胡仙洪获得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来自达州市大竹县观音中学的胡思荔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此外,大会现场还举行了《中国桥梁技术史》新书首发仪式。众多桥梁界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共同见证这部桥梁史诗的亮相。据悉,《中国桥梁技术史》系统梳理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全貌,填补了国内缺少一部真正“贯通古今”的权威桥梁技术通史的空白。该书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启迪未来征程的智慧灯塔。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2025年桥委会年会暨桥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古桥研究保护委员会工作座谈会、隧道及地下空间委员会筹备工作座谈会等,举行了蜀道集团科技成果发布仪式、第十三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第三届建造师论坛等。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雅康高速泸定兴康特大桥、二郎山隧道及全国首个“大熊猫主题服务区”——天全服务区。(综合自四川新闻网、人民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