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4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45年,他将使命镌刻在一座座大山之中
自然资源工作者马银国和他的倾情守护

近日,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高川村又下起了小雨,当天清晨7时,村里气温仅5℃,寒风裹着冰雨,冷飕飕的。迎着寒风,64岁的马银国和徒弟陈玥穿好迷彩服和巡护背心,将卷尺、干粮、望远镜、记录本等装进帆布包,准备向山林进发。

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他们要对高川乡辖区的64个地灾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当天计划巡查点位是高川村塘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和黄洞子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173平方千米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月至少巡查两次——

这些数字看着枯燥,关键时刻却能救人

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让山路泥泞不堪,车辆行至高川村塘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附近,只能停在坝下。笔者跟随师徒俩往坝区中心行进,山路上杂草丛生,马银国一边走一边用手拨开湿漉漉的树枝,目光始终盯着地面。

这个地灾隐患点曾在多年前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在治理过程中,顺着山体修建了三级大坝。不仅要检查坝体有没有被流水淘空,还要随时关注山体有没有新裂缝,每一道裂缝都是隐患的信号。马银国边走边叮嘱陈玥,这些都要及时记录好,与下一次的数据对比,有情况就及时上报。

风雨中,马银国的帆布包被雨水浸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却清晰可辨:2021720日,水磨沟泥石流拦沙坝底被淘空18米;202494日,苟院子滑坡有零星碎石掉落……

这些数字看着枯燥,关键时刻却能救人。作为扎根高川乡45年的自然资源工作者,马银国对这片山林的每一条沟壑都如数家珍。全乡173平方千米的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他每月至少要巡查两次,累计行程超过12万千米。

一处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崩塌,需马上设一个禁行提示牌——

早发现一分钟,就能提前一分钟预警

离开高川村塘房沟,马银国和陈玥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天巡查的第二站——黄洞子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黄洞子沟上游是大光包滑坡体,这个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触发的山体滑坡,滑坡体绵延接近5千米,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滑坡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年仍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和山体崩塌,也是省市两级重点监测的地灾点位。

车辆行驶在山路上,不时听见石头滚落到山下的声音。事实上,这条山路并不是真正的路,而是监测员马贵利用滑坡体的碎石铺设的临时便道,方便日常进山巡查。

车辆行至半山腰后便无路可走,小雨此时变成了雪花。马银国和徒弟在马贵的带领下,踩着湿滑的碎石,继续向山顶进发。笔者紧随其后,风卷着雪粒子抽在脸上,双腿颤颤发抖,而马银国师徒却早已习惯了这种刀割般的感觉。

来到海拔1500米的山腰平坝处,眼前的山体让人惊叹,被大雪覆盖的白色山顶和眼前白茫茫的碎石坡形成鲜明对比,碎石坡中间,一股溪流从山顶流下。马银国俯身观察溪流水质:水流是清澈的,山体没问题。

回程路上,马银国特别提出要在中途停留片刻,因为他在来时的路上发现了一处新的山崩。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山顶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崩塌,需马上在山下设一个禁止通行的提示牌。站在山坡下,马银国一边用望远镜观察山体,一边催促同行的监测员马贵。看得多了,就有了经验。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在和地灾抢时间,早发现一分钟就能提前一分钟预警。马银国说,平时只要下雨或者有预警,他们都会去实地看一看。

一根丝线24小时监测裂缝变化,精度达到毫米级——

人防+技防,给防灾加上了双保险

回到山下的泉水村已近黄昏,可马银国仍然兴致很高,带上陈玥和马贵去查看村委会背后的两道山体裂缝。

马银国说的两道山体裂缝名称是金竹林坎滑坡点,两道裂缝宽度均在10厘米左右,是2008年地震时形成的。笔者跟随马银国来到现场看到,两道裂缝旁边都装有裂缝计,一根丝线通过黑色管道深埋在裂缝中,实时监测着山体裂缝的变化。

这台设备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随时观测着滑坡险情。马银国告诉笔者,丝线一端连着仪器,一端埋在裂缝中,通过丝线拉力变化实现24小时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一旦裂缝计监测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将信息发送到地灾监测员手机上。自动化的监测预警设备,加上完善的防灾监测员体系,给防灾加上了双保险。马银国说。

据安州区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丁娜介绍,近年来,安州区注重人防+技防联动,在全区成立了有312位监测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队伍,同时利用地表裂缝计、自动雨量计、声光报警器等地灾黑科技,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数据,监控毫米级变化动态和提示预警信息,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三圈的距离。我生在高川乡长在高川乡,离开这里舍不得。只要走得动,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这片山林。马银国的记录本上,只有日复一日写下的裂缝宽度、水位数据……他用胶鞋丈量群山,用经验填补科技盲区,默默守护着他深爱着的这片大山。(赵利宾 安峥 宋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