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绍登
小学度量教学的核心素养是“量感”的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指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待测个体大小、数量多少等方面的感受。纵观“巴中市小学数学专委会第六届暨‘图形与几何’教学专题展评活动”中的六堂《角的度量(一)》同课异构,均让学生真实经历度量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基于已有量感——唤醒量感——积累量感——提升量感——运用量感,层层递进,始终让学生站在数学学习的正中央,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从比较教的大小开始,而后在多种工具测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统一测量工具、统一测量标准的内需。
依托思维训练 唤醒“量感”
针对学生对测量长度、面积等测量的已有认知,从测量工具的视角打通圆周图与直尺之间的共性。小长度(如1厘米)度量大长度(如铅笔长5厘米);小面积(1平方分米)度量量大面积(如大图形6平方分米),自然而然的得出用小角度量大角。继续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小组用小角去铺45度、90度、180度、190度、200度,让学生观察并发挥想象继续铺下去会是什么样子,随后得出角可以用有标准小角的圆周图工具去度量,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设计,在已有的经验中让学生感悟并自然而然地将方法迁移到利用圆周图测量角度中去。
借助实践操作 形成“量感”
及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增设实践操作,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通过小组活动一,用不同标准的小角去测量同一个角,由于标准不一样,存在的结果就不一样,所以就要统一标准;又从没有铺满的被测角中也可以看出用的标准小角越小,剩的就越少,量的也就会越准确。探究活动二,把不是整10度的角(如113度)放在平均分成36份圆周图上没办法准确测出大小,继续往下分,72份、180份、270份、360份……通过数感的推导去建立量感;自然得出角的基本计量单位一度,是将一个整圆平均分成360份,一份就是1度,继续通过举例感知,如学生说像一根针、一根毛线、咪唑的眼睛等等,通过体感建立1度的量感,但这个单位太小,运用它做为标准去度量大角时过于麻烦,就需要一个较大的标准,从而将10个1度转化为1个10度,并标上数字,学生就能很快的测出任何一个角的大小,又通过体感建立10度的量感;最后,通过在圆周图上找出30度、60度、90度、180度、360度等,初步形成测量角的量感。
提高估测能力 发展“量感”
发展量感的估测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目标之一,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如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了10度角,去估了旁边30度、80度的角,又出示40度、100度、120度卡片让学生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都得到高,“量感”的形成会更加稳固。
正是由于老师们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实际,突出了数学的本质,所以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能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作者单位:巴中市南江县文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