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 期 / 第8版:副刊·墨香天府
AI来了

蒋寒

走近AI,是因为我主持科幻微小说栏目。早就听说AI能耐大,不仅能生成图片、制作视频,还能写作……如今AI作品无孔不入,据说有编辑不小心误发了AI作品还被扣绩效。为慎重起见,我得了解AI

再看来稿,必须戴着透视镜”——通篇布局中规中矩、语言叙述四平八稳,看完没有为之一振的感觉,多半是AI写的。随后再看作者简介,网搜作者作品,几经分析判断,作品是否人为,是否本人原创,就有个大致判断了。

为保险起见,我还不得不与AI过过招,让它在我面前露几手。于是我对AI给出科幻微小说要素提示,让它生成续篇。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悬念,叙述事无巨细,不该啰嗦的地方依旧废话连篇。以某大师的话说:不懂得留白,写得太满。这就是AI的软肋。

我对AI的警觉,得感谢一名11岁的小学生,他往我的邮箱发来一篇科幻微小说。标题前就是他的简介,小学生,科幻处女作,文字简洁干净,语言没有问题,构思与叙述都还说得过去。因为咱们栏目就是针对中小学生读者,我打算编发鼓励他一下。可文中两张插图引起了我的注意,是AI生成的。AI制图对于编辑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关键是这幅插图与作品内容非常吻合,实属难得。我发邮件向作者求证,小学生挺诚实:“AI创作,希望叔叔刊发!

我删除邮件,一身冷汗。咱们办的报纸是给人看的,是与人交流的,不是与物交流的,更不是智能时代的对牛弹琴。随之,我脑海闪现出了AI创作的念头,一试,作品不算好但还算完整。我将此情况发给了同样热爱写作的三哥。谁知三哥提醒:别把手艺搞坏了!

从此,我不用AI替自己写半个字。我承认,AI的功能强大,但其软肋正是那些海量数据的干扰。

现实中,从图片到视频都由AI制作了,剩下的,还有多少真实呢?人们所向往的原生态、接地气,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世界正被AI虚幻,人们也正被它虚幻的面具、护具、装具包裹。未来人的形象、声音乃至行为,是否也像人们期待的外星人一样呢?

最近我们单位邀请某AI开发公司的专家来讲课,我仿佛看到,我们与机器人大联欢的日子很快就会来到。AI“脑子,加上机器人躯壳,人类肉身还有多少抗衡外来物种的优势?一些服务岗位的员工不是轻易被机器取代了吗?庄稼地里的牛、拉车的马不也被取代了吗?这样的残酷现实你接受吗?

当专家在台上讲解AI制作动画片时,我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精彩动画片,据说其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一个动作需要许多幅画叠合,然而AI却颠覆了那些为艺术献身的老艺术家。目睹AI在眨眼之间制作出的动画片,哪还有艺术的感觉啊,哪还有热血澎湃啊,哪还有催人泪下啊……

专家却很现实:欢迎各位老师使用我们的AI产品,成为我们的黄金会员!

我脑海中浮现出AI悲哀地感叹画面:满以为自己超越了人类,也不过沦为了挣钱的工具,而且还是受人类控制的打工仔!对不起,被我取代的人们!

我对AI说:我为你的自知之明点赞!

AI欣慰地说:有人类知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