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双11”落下帷幕,你是不是也在“满减凑单”里悄悄囤了一堆零食?薯片、巧克力、奶茶粉、辣条、坚果,统统收入囊中,心想“屯着慢慢吃”。结果从打开快递箱那一刻开始,嘴就停不下来,体重也悄悄往上升。于是你一边咀嚼,一边后悔:我这是在花钱变胖吗?
别怕!今天我们就从营养学的角度聊一聊“零食不是不能吃,关键在于怎么吃”。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不牺牲身材与健康。
◎零食并非“垃圾食品”,关键在于选择
零食并不等于“垃圾食品”,真正的问题在于吃什么、怎么选。以下选购标准要牢记:
1.认清配料表,从“排序”看透食品本质
配料表就像食品的“身份档案”,清晰记录了制作食品所用的所有原料。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配料表中的原料需按照“含量从高到低”排序。因此,优先从配料表的前三位辨别食品的主要成分。
同时配料表越长,说明食品中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可能越多。需要提醒的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从营养角度出发,应优先选择添加剂种类少、配料表简洁的产品。
2.食物成分表要细看,用“数据”把控营养摄入
如果说配料表告诉我们“食品由什么做的”,那食物成分表(也称营养成分表)就会告诉我们“这些原料能提供多少营养”。它通常以“每100克(g)”或“每份”为单位,规范标注了能量、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或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钠等的具体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是我们精准控制营养摄入的关键。
3.加工方式要区分
食品的加工方式直接影响其营养保留程度和健康属性。根据食品加工深度可分为三类:优先选“未加工/轻度加工”(如鲜果蔬、纯牛奶),占比不低于70%,保留天然营养;适量选“中度加工”(如全麦面包、无糖酸奶),平衡便捷与营养;限制“高度加工”(如薯片、蛋糕),每月吃1—2次即可,减少健康风险。
◎控时控量,吃零食不长胖
1.选对时间——不要以零食代替正常的三餐
人的身体有一定的“饥饿节奏”。在餐后1—2小时内吃零食,不仅容易打乱血糖节律,还可能导致正餐吃不下、零食越吃越多。可以在下午3—4点(午饭到晚饭之间)、晚上8点前吃,切记睡前吃零食。
2.控制分量——用“小包装”管理欲望
与其抱着一整包薯片边看剧边吃,不如选择独立包装的小零食或自己提前分装。可以用小碗装零食,别直接拿着袋子吃。在购物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挑选小克重包装的产品。
3.注意食物搭配——用零食补营养短板
你知道吗,一些零食可以成为我们饮食结构的补充。比如:牛奶+坚果,富含钙和优质脂肪;无糖酸奶+水果,富含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全麦面包+鸡蛋,富含复合碳水和优质蛋白。
4.饮食心理调节——别让情绪控制你的嘴
你是否会在压力大、心情差时暴饮暴食?这其实是情绪性进食在作祟。可以这样来调节:感觉嘴巴寂寞,试试嚼口香糖;想吃东西时,先喝杯水或站起来走一走;给自己“设限”,每天零食摄入不超过200kcal(约一包蛋白棒或一把坚果)。
◎零食推荐清单(减脂友好型)
在我们想吃零食时,可以这样选择:蛋白类,优选白煮蛋、低脂奶酪、蛋白棒,控糖配方优先;坚果类,优选巴旦木、腰果、核桃,但每次不超过一小把(20克);果蔬类,优选苹果、蓝莓、圣女果、黄瓜、玉米,优先吃整果,少喝果汁;谷物类,优选全麦饼干、即食燕麦棒,少糖、低脂优先;发酵乳类,优选纯牛奶,无糖酸奶,注意每100克中蛋白质不能少于3克。
◎科学进食,吃零食也可以很“高级”
“双11”买的零食,不必成为“长胖的负罪感”。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摄入,零食也可以成为营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反对快乐,但更支持理性快乐+健康选择。最后记住一句话:“不是不能吃,而是要会吃。”
(孙楚为 刘心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