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萎缩化、空心化”的农村地区,是发展养老产业的绝好资源。
福利德纳村位于德国西部风景如画的莱茵兰地区,与附近的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和艾森的距离都在20公里以内,是一个容纳了多种社会服务设施的综合服务基地,村子内包含了公寓、超市、交友社等基础设施,也具备护理、精神治疗、重症陪护等功能。
在福利德纳村,养老功能和村子整体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一旦人们需要紧急或特殊的护理,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人员都会及时到位。因此,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和住在自己的故乡一样,在“平静中安享晚年”,村子也成为一处环境幽静、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同时又和外界社会密切联系的健康和养老胜地。
案例分析:
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不同国家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其建设水平和现状也大不相同。但不同国家乡村建设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在德国,最吸引人的不是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而是风景独好的广大乡村地区。农业在德国的地位非常高,因此各级政府纷纷实行许多经济、法律措施来保护农村,发展农业。
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在德国被正式提出。1976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上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新的发展潜力,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于是,“村庄更新”将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体来看,德国的“村庄更新”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为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改变了失去功能的农业经济房屋的用途,重新调整了剩余建筑物的形状、规模、开发状态和建筑物现状。另一方面,为适应农村社会和人口发展状况,对农村基础设施作出相应调整,减少没有经济收益的土地利用,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