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意见》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下是王登峰对《意见》的详细解读。
用体育教育来健全人格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体育面向本质的回归,王登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是全民体育。其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家体育的目标锁定在为国争光,提高竞技水平,学校体育受到了很大冲击。我们的金牌越来越多,体质却越来越差。现在要回归到体育面向人人,每个人都要增强体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更是高境界的回归。因为体育已经不仅事关体质健康,还能健全人格。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中,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王登峰认为,学校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需要从做好学校体育、培养身心健全、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开始。
让社会资源助力学校体育
根据《意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关键内容。这对体育老师和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与体育场地建设是学校体育的两大短板,对此,王登峰表示,学校体育将从社会引进教师、教练人才,未来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将纳入当地社会的统筹安排。
“我们需要从社会上去吸引相关的专业技能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体育老师、教练员等,凡是有志于做这项工作的人,总能找到合适的角色。”王登峰司长说,一些地方将和社会俱乐部合作,探索出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体育教学的灵活机制。
此外,对于《意见》要求保障学生校外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王登峰表示,需要校外资源提供助力,家庭社会都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中国教育提倡老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五位一体,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需社会各方勠力同心推动向前。
将体育与升学挂钩
对于练体育可能影响考试总分的说法,王登峰说:“如果练体育能够让学生多拿几分,学生不就去练习了吗?”他强调,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内生动力,其他方面所做的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如此一来,《意见》的贯彻落实也将受到影响。
他认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内生动力途径有两条。一是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孩子体验到参与体育的快乐。二是将体育与升学挂钩。王登峰说:“现在很多人说,怎么把体育也变成应试教育了?我们的体育考试是‘对冲’那些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就是正面的影响。你通过训练比赛,提升了身体素质,培养了健全人格,文化课分数也提高了。这是用应试的手段,实际上推进的是素质教育。”(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