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0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白沙村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绵阳市市场监管局驻白沙村第一书记了解石斛生长情况

本报讯 走进绵阳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鱼肥稻香、花朵摇曳、村美人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透明”村庄,到如今周边县(市、区)学习的范本,近年来,白沙村获得了不小的关注。

“破茧成蝶”的背后,是战旗镇党委和白沙村“两委”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久久为功。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白沙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释放各类“沉睡”资源的活力,激活各类特色要素的潜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走实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之路。

牵好“牛鼻子”

夯实集体经济组织根基

白沙村位于江油市东北部,常年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幅员面积11.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1156户3686人,耕地面积5379亩。

“我们村没有主导产业,也没有矿山、厂房和旅游资源。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但却不成片。”白沙村党委书记陈光玉说,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几乎“无人问津”。渐渐地,闲置土地、闲散劳动力增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成为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

为此,白沙村紧紧抓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点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擎。首先,从致富带头人、优秀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选拔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不断调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建立动态储备村后备人才机制,严把成员入口关。

在此基础上,围绕“集体经济怎么办”开办专题培训班。同时,积极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周边县(市、区)先进村学习“取经”,逐步建设起以年轻化、知识化人才为主体的复合型村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村“两委”成员服务集体经济的能力。

选准“造血细胞”

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

由于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差异,白沙村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资源探索出了“集约共创、股份共享、合作共赢、利益共链”的抱团发展之路——

将村民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入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村集体使用,村民根据土地的多少,通过“租金+分红”获得收益。同时,创新建立成员股、资源股,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群众、合作社和村集体互助共生、互利共赢。

发展水旱双种模式,水田种水稻,旱田种石斛、百部、灵芝等中药材。同时,依托白沙大米,申请“白沙裕农”品牌,通过SC认证,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效益增值60%以上,以此形成传统农业“稳家”、经济作物“发家”、品牌集约“旺家”的新型产业格局。

2019年至今,白沙村集约经营的土地已从800亩扩增到30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10万元增长到100余万元。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

凝聚“智慧结晶”

共治共建共联共享共赢

过去的白沙村,邻里间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如今,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大家不仅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这些细微变化,得益于白沙村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经营运行、发展扶持、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机制,不断提升了集体经济组织造血能力。不仅如此,白沙村通过拓宽利益联结渠道,将村民个体利益与村集体利益紧密联结,实现“人合、事合、心合”,促进了农户与村集体利益的均衡发展。

为破除以往“自扫门前雪”的陈旧观念,变“治家”为“治村”,白沙村还将集体经济公益金中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重阳敬老”“白沙舞台大联欢”等群众性活动,大力倡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自乐”为“共乐”,全面实现“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

“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白沙村凝聚的“智慧结晶”正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田明霞 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