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9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科普服务
领会“长江精神” 感悟“范式家风”
——探访范长江纪念馆

8月,正是荷花绽放的时节。范长江纪念馆内,满塘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着范长江优秀的人格品质。

范长江一生追求光明、进步,为新中国新闻事业不懈奋斗,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关于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论述,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真知灼见,被新闻界广泛引用。作为“长江后辈”,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怀着崇敬之心来到范长江纪念馆,访故居、看展陈,领会“长江精神”,感悟“范式家风”。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西北之行”展

手无寸铁兵百万

“这是一幅浩瀚磅礴的长江入川图,群山重峦叠嶂,长江奔流不息。长江同志的精神就如同这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奔涌向前,与天地共存……”走进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一幅金属壁画映入眼帘,画上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的题词“不尽长江滚滚来”遒劲有力。据讲解员介绍,这也是张爱萍写文章纪念范长江的篇名,短短七个字,揭示了范长江传奇的一生和那段“漫漫长征路”。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出生于1909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宋代著名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先祖“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在范长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体现。

抗日时期,范长江毅然投身抗日斗争,曾参加辽吉黑热义勇军救援会,组织北大长城抗战慰问团。1934年,《大公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至此开启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

当时,全民抗战已是大势所趋,范长江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战,必将深入大后方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启了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先后前往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历时两个月后抵达甘肃兰州。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甘肃敦煌、青海西宁,向北深入到内蒙古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此次“西北之行”,范长江历时10个月,行程达4000余公里,足迹遍及川、陇、陕、宁、青、内蒙古,沿途写下了大量旅行通讯,真实记录和再现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时深刻表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真实记载了红军长征的情况,这些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后,打破了国民党宣传机器所散布的红军即将被消灭的谎言,第一次向社会大众公开了红军长征的真相,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陈列馆内,专门设置了展区用于展示范长江的“西北之行”,行程地图、历史影像、《大公报》刊登版面均陈列其中,内容详实,读之振聋发聩。不只是“西北之行”,移步往前,“西安行”、“延安行”、范长江代表作……这些展品一一向探班员述说着“长江前辈”为国为民精神和他在新中国新闻事业上做出的贡献。范长江曾为颂扬鲁迅先生写下“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的诗篇,实际上,这也是他的“自画像”。

范长江故居

织布房

“范式家风”绵延长

如果说“长江精神”令人动容、肃然起敬,那么“范式家风”则使人受益、向上向善。

了解完范长江的光辉历程后,讲解员带领探班员来到了范长江故居,了解“范式家风”故事。

早年间,范家四世同堂的大家庭20多口人都住在这里,范长江这一房住东南厢房最末端。他父亲常年在外当兵,对家里照顾甚少,兄弟三人全靠母亲郭玉瑞养活。故居里,有一间织布房,里面摆放着一架纺车,是木制的,构造简单,仅能用于手工纺织。“这架纺车看起来普通,但它却是长江兄弟生活和学习费用的主要来源。”讲解员告诉探班员,郭玉瑞靠着在这里一纱一线织出来的布匹支撑着家里开支,虽然生活拮据,她仍咬紧牙关送三个儿子读书,遇到困难也从不低头,不哭也不怨,她时常告诉范长江兄弟,人穷志不短。

郭玉瑞一生勤劳节俭,还经常接济贫穷邻居,她坚强、勤俭持家、扶贫济困的品质从小影响着范长江。在范家,有两条传家军毯,是范长江在新四军时期使用的,即便缝缝补补多年,他仍舍不得扔掉。范长江去世后,他的妻子沈谱将军毯赠予儿子,希望他们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道理。

从事新闻工作期间,范长江便一直把“贪财索官”斥为“流氓作风”,他从新闻记者走上领导岗位后,更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据介绍,按照规定,范长江家里请厨师、保姆都可以有组织补贴,然而他不但没请厨师,连保姆工资也是自己支付。范长江总觉得党和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给他的待遇太过丰厚了,甚至还主动将每月工资300元降至280元。此外,还经常将自己的稿费化名为“孙依真”捐给红十字会。

在老宅堂屋里,“状元及第辉华屋,范式家中济义田”这副银联始终悬挂于正中间墙上,同时也根植于范家族人心中。范家先忧后乐、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家风在范长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范长江也用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做了儿女最好的教科书。

其实,范长江的一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教科书。他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所听、所看、所想、所做,值得每一位新闻学子学习,范家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更是我们看齐的“典范”。在范长江纪念馆内,除了陈列馆和故居,还有长江大课堂,周末闲暇,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来沉浸式上一堂课吧。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