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4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内江手艺人带领村民用秸秆铺出致富路

本报讯 624日,内江市威远县山王镇凤凰村秸秆工艺合作社理事长张小燕拿起一个麦秆编制的手提包点评道:李二姐这个包编制得多漂亮,希望大家多学习、下功夫,以后都能编出好产品。

小燕,你出钱费力让我们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我们一定好好干。村民们纷纷说道。

张小燕与秸秆编制的缘分始于幼年。3岁时,她看着祖父用秸秆编制蜻蜓、蝴蝶、蚂蚱等玩具,觉得好玩也跟着学,没想到一学就会,自此便爱上了这门技艺,还经常编制一些玩具送给小伙伴。长大后,她来到广东省一家工厂打工,厂里负责工艺设计的师傅竟然也有一门秸秆编制的好技艺,且编制的产品还远销海外,这让她钦佩不已,并拜其为师,一边上班一边学技艺。

10多年过去了,张小燕早已学有所成。她思量着,秸秆编制所用原料都是麦秆、玉米皮、高粱秆等农作物废弃物,这些东西在家乡随处可见,如果能回乡办个工艺合作社,既能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又能带动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岂不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说干就干。去年4月,张小燕回到家乡凤凰村,开办起了工艺合作社,并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来闲置的村校免费学习秸秆编制技艺。起初村民们非常积极,一下子就来了60余人。可真当动手编制时,大家才发现这门技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没几天就走了近一半人。

张小燕并未气馁,加大力度培育留下来的村民。她不仅在村校线下授课,还通过微信给大家讲解要点,甚至还针对个别村民自身情况提供上门指导,全方位帮助村民掌握这门技艺。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村民终于学会了编制动物、花草、生活用具等几十种产品。除大件、要件需集中编制外,村民大多把材料拿回家,利用农闲时间编制,一个月下来也能有几百到2000元不等的收入。村民英姐因腿部残疾且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无法外出务工,学会技术后,她每个月在家里就能挣1500元左右。她高兴地说:要不是有小燕这样的好心人,我这种情况哪能既顾家还挣钱哟。

见留下来的村民学会了技艺挣到了钱,之前离开的村民也陆续回来苦练技艺,大家一起朝着看好家能挣钱的美好愿景前进。(本报通讯员 唐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