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聚焦农房质量安全与乡村建设品质提升,以乡村建设工匠管理为突破口,创新实施“考、培、奖、评、罚”五字工作法,一批白墙灰瓦、风格统一的新农房拔地而起,农房建设从“能住”变“好住”。
在青竹街道新光村,青竹掩映下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白墙灰瓦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这背后,是青神县对乡村建设工匠的系统性改革。
“以前盖房全凭经验,现在有标准,施工也规范,客户更满意了。”工匠郭志超感慨道。如今,全县乡村建设工匠必须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同时,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引入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工匠专业能力。
不只是工匠受益,农户也积极响应。为从源头提升农房品质,青神县发布《新农村农房建设通用图集》,提供200余套涵盖多种户型与风格的标准化设计方案,供农户免费选用。政策“真金白银”激励落地见效:农户选用通用图集建房,可获4000元至1万元补助;工匠按图施工,每套房额外奖励1000元至3000元。这一“双向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与工匠的积极性。如今,新光村游客纷至沓来,民宿经济蓬勃兴起,真正实现了“建好一栋房,带活一个村”。
目前,青神县已建立覆盖全县的乡村建设工匠服务网络,开展技能比武、满意度评价,工匠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工匠培育体系,推广装配式农房技术,推动建造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并探索搭建‘工匠—农户’信息化对接平台,持续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
在推进新建农房的同时,青神县同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今年5月,汉阳镇正式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迎来保护与发展的新机遇。
为破解传统建筑修缮资金难题,青神县成功争取到全省唯一新建农房金融产品试点项目,探索“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更新模式。老屋“修旧如旧”,既保留了乡愁记忆,又通过结构加固提升了安全性与居住舒适度。
“老房子变安全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有盼头。”汉阳镇商户陈小卫笑着说。如今,古镇的茶馆、文创、民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历史文化正焕发出新生机。(吴敏 本报记者 苏文保)
甘洛县技术培训助蚕桑产业发展
本报讯 近日,凉山州甘洛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联合县蚕桑办,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甘洛团蚕桑产业组组长张剑飞研究员及“三区”科技人才专家团一行9人,到田坝镇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与现场调研,助力蚕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活动采用“理论培训+现场指导”模式开展。上午,专家团在田坝镇罗村群蚕桑种植基地开班授课,全镇30余名种养大户、技术骨干及村干部参加培训。专家围绕蚕病综合防控技术、桑的营养特性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蚕产业现状与趋势、优质蚕种选择、桑叶高产栽培、蚕室调控、科学饲养及蚕茧收烘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并结合甘洛气候、土壤及生产实际给出针对性建议。
下午,专家团深入田坝镇前进乡,实地查看桑叶长势、蚕室建设、养殖设备及生产管理情况。在田间地头,专家现场示范桑叶修剪、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方法,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解桑树管理、蚕病防控、茧质提升等问题,针对饲养技术误区进行耐心指导,助力农户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
此次活动,国家科技特派团及“三区”科技人才为蚕桑从业人员送去先进技术,为甘洛蚕桑产业发展筑牢科技支撑。甘洛县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邀请专家团队聚焦本县产业发展,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推广等举措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迈进。参训农户也纷纷表态,将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种桑养蚕水平,力争实现增产增收。(凉山州科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