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6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推广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 提高丘陵山区玉米抗旱丰产能力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杨勤 刘永红 刘禹池 陈玉锋 岳丽杰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高温干旱逆境频发等问题,导致玉米产量低且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加快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推广应用,可提高丘陵山区玉米丰产抗旱能力,促进我省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

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是一项以密植为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保障的高产高效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发,入选农业农村部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手册。2021年开始,在西南地区多点开展技术中试示范,对提高西南丘陵山地玉米抗逆丰产能力效果显著。

技术增产原理

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群体产量。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优化冠层结构和冠层光辐射分布,增强群体通风透光性,提高光合效率,实现产量显著提高。

水肥一体提高玉米抗逆能力。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改传统雨养模式为灌溉(补灌)模式,提高水肥调控能力,增强高温干旱等逆境的应对能力,实现抗逆稳产。

水肥精准调控提高利用效率。根据密植群体的生长发育和水肥需求规律,按需、分次灌溉和施用肥料,实现群体生长的精准调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主要技术要点

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玉米密植增产和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如下。

建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灌溉面积,科学配置供水设备、过滤装置、施肥罐等,确保滴水施肥均匀。根据株距选配滴头间距适宜的滴灌带,就近选择水量充足的水源地。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播种前整地,采用灭茬机灭茬翻耕或深松旋耕,耕翻深度283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底肥。

科学选种,合理密植。选择株型紧凑,穗位适中,抗倒抗逆性强,耐密性好,穗部性状好的中秆、中穗,增产潜力大,熟期适宜,适合机械籽粒直收的品种,一般一亩栽植45005500株。

宽窄行配置。行距采用40厘米×(7080)厘米宽窄行配置,毛管铺设在窄行内,一条毛管管两行玉米,毛管浅埋固定,深度35厘米。

密植群体调控。播种后立即接通毛管并滴出苗水,促进苗齐苗壮。干燥土壤滴水2030立方米/亩,墒情较好的滴水1015立方米/亩,到68展叶期进行化学防控。

综合植保。通过种子精准包衣解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机播时施用毒死蜱或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苗前苗后须进行化学除草。在苗期、拔节期根据田间情况进行病虫害预防,大喇叭口期和吐丝后15天各进行1次化学防控。

水肥精准管理。根据玉米需水规律进行灌溉,全生育期可进行38次滴灌。优先选用滴灌专用肥或其他速效肥,基肥施入氮肥总量的20%30%,磷、钾肥总量的50%60%,其余作为追肥随水滴施。吐丝前、乳熟前2次追施氮肥,比例约为12.5

适时收获。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水分降至28%以下)采取人工或机械收获。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粉碎还田,可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

加快推广建议

完善配套技术,集成区域模式。针对不同玉米生态区气候和土壤特点,明确水肥需求规律和适宜种植密度,完善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模式,明确水肥一体化滴灌次数和用量。完善配套化控抗逆、绿色植保技术,遴选宜机高抗耐密品种、选型配套农业机械,集成适宜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模式。

加强技术示范,逐步扩大应用。该技术模式需进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大且对基础设施要求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建议在不同气候生态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示范推广。

培训示范主体,扩大引领作用。在当地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性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作为示范主体。在科研院所的支持下,与当地农技部门、示范主体共同构建技术指导团队,采取集中培训、观摩交流等方式,对示范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扩大技术辐射范围。

强化政策引导,政府适当扶持。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农业技术,符合规模化生产需求,应加强技术宣传和推广,积极引导玉米规模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同时,该技术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大,建议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支撑当地水源工程与水肥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技术模式研发与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