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1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触摸科学家的奋斗足迹
——走进“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

“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大门

飞鱼牌手摇计算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模型

绵阳市梓潼县有一个被当地人叫做“两弹城”的地方,那就是“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是我国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指挥中心。

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此,1992年再移迁至绵阳科技城。在这23年中,这里先后组织了29次核试验的实施,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在受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地方,走进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这些镌刻在新中国“两弹一星”探索历程里熠熠生辉的科学家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走进“两弹城”,正大门的门柱上刻着几行诗句:“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诗句中感受到其豪迈与骄傲。

再往里走,一条条标语、一幅幅老照片、一排排梧桐树,保存完好的办公楼、模型厅、情报中心、将军楼、王淦昌旧居、邓稼先旧居、两弹历程馆、防空洞等众多建筑,让我们再次拨开时间的尘埃回到曾经的岁月。

大院里,曾经神秘的红砖楼房,已改建成了两弹历程馆,向人们展现中国核弹武器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在展厅右侧的两朵“蘑菇云”,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时的场景模型,在“两朵云”的正前方,摆放着两颗原子弹、氢弹模型。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弹头”所蕴含的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艰苦探索和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接下来,我们来到邓稼先故居,屋里一台手摇计算机让人挪不开脚……你也许还没见过甚至没听过手摇式计算机,它作为工具已经被淘汰,少部分作为工业古董进入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但是在计算机还未普及的年代,手摇计算机是帮助人们从事相对复杂运算的必要工具。用它运算一组核弹科研数据,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运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运算同样的数据,只需一小时即可完成,虽不可与现在的高配置计算机同日而语,但当时的科学家们仍然用手摇计算机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九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迈出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出了邓稼先的故居,旁边还有用防空洞改造而成的三防教育体验馆,还有院部机关情报中心……

这些红砖青瓦穿越半个多世纪为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光阴,那段隐秘岁月里中国科学家们默默无闻的光辉岁月。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心怀感恩。(廖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