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1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静脉血栓栓塞症,别等“堵”了再治

文彦

有研究显示,20%30%的首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例与肿瘤相关,其中接受化疗的患者占13%。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是发生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知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分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症(PTE)两种,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年龄、肥胖、手术、长期卧床、激素治疗、恶性肿瘤或化疗、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家族史等。其中,在静脉血栓高发人群中,又有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高危人群,如髋(膝)关节置换术、下肢骨折不能活动、瘫痪的患者等,以及恶性肿瘤、中风需长期卧床、大手术后、口服激素、既往有血栓史及下肢静脉曲张严重的患者。

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时,需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请及时就医,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一旦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将会危及患者生命。

单侧或者双侧下肢肿胀、下肢静脉曲张或浅静脉充盈怒张,局部出现按压性胀痛且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患者尽早就医,给予患侧肢体抬高制动,尽量减少或避免腹压增加的动作等,勿自行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三种。

周围型血栓常见于股静脉或小腿部静脉血栓形成,多发于小腿部静脉血栓。其特点为大腿肿痛伴(或不伴)下肢肿胀或患者突然出现小腿部肿胀伴深压痛,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要警惕发生周围型血栓的可能。周围型血栓形成常见于大手术后、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的患者。

中央型血栓即指血栓发生在髂-股静脉处,特点为下肢肿胀明显,患侧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髂窝及股三角区压痛明显,通常左侧肢体发生率高于右侧肢体。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可能发生中央型血栓。中央型血栓需紧急处理,因其向上可至下腔静脉,向下可发展成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即混合型血栓),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患者生命。

混合型血栓则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疼痛剧烈、股三角区及小腿肌肉有压痛、低热或心动过速(又名股白肿),如果这时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任其继续进展,患侧肢体将出现极度肿胀、压迫下肢动脉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小腿和足部产生水泡、皮温降低,皮肤青紫甚至发黑(又名股青肿),出现这些症状时需紧急手术取栓,若不及时处理将可能发展为全肢体坏死、下肢湿性坏疽等危急事件。

那么,静脉血栓该如何预防?

静脉血栓的预防至关重要,需要医、护、患及家庭成员共同努力。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有机械性预防、药物性预防和混合性预防。

1. 机械性预防。对于静脉血栓评估为低危、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选择机械性预防,具体预防措施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对大手术,尤其是盆腔及骨科手术后的患者,鼓励其主动活动下肢、特别要活动足和趾,建议尽早下床活动;对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建议在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或根据情况选择配穿医用分级加压弹力袜或下肢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等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2. 药物性预防。对静脉血栓筛查评估为中高危和极高危、临床诊断活动性肿瘤(尤其是化疗期间)、需经外周(或中心)静脉置入导管的患者,可遵医嘱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在正确用药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并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及进行效果评价。

3.混合性预防。适用于静脉血栓筛查评估为中危及以上的患者,建议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具体预防策略和抗凝治疗计划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