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5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脱贫路上党旗飘扬 ——记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党支部

近日,记者在巴中市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新村看到,一条水泥路蜿蜒在村落,到处花果飘香,展现出新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曾经的沈坡村土地贫瘠、基础薄弱、贫困面广且深,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沈坡村人顽强拼搏,硬是闯出了一条发展之路,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建强队伍

脱贫有“靠山”

“大海航行靠舵手”,沈坡村党支部立足实际,把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合力攻坚克难,推动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以前,我们村普遍都是老头子,想找个年轻的打个下手都找不到,更不说电脑办公了”,提起以前沈坡村的干部状况,村支部书记颜红生表示无奈。

为解决后备人才紧缺问题,村党支部主动招贤纳士,把目光盯在回引大学毕业生、致富能人、复员军人等学历高、肯干事、会干事、群众公认的青年人才上,积极输送年轻人才到巴中村政学院学习,采取“脱产学习+课堂讲授+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何美玲、颜伟成,先后发展了颜伟等3名年轻党员。

“群众说好才是好”这是沈坡村党支部一班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建立党员微信群、村民微信群等,及时发布学习资料、惠农政策、问候关怀,让外出人员“离家不离心”。建立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把“四议二公开一监督”作为法宝,对重大项目、低保评定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让村民充分掌握主动权,增加归属感。

“变群众上门找为干部找上门”!沈坡村人住居分散、村民办事不便,村党支部一班人组建小分队,主动到农户家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办理医疗、保险等业务。

“以前没见过村里的干部天天和我们打成一遍,现在不一样了,不但主动上门服务,而且办事又好又快。”村民沈仕明乐呵呵地说。

夯实基础

脱贫有“推手”

“天气最热的时候,到街上买的肉,带回家,都变臭了。”离职老干部周启明苦笑说。村道路没有硬化前,沈坡村的路全是坡坎,出行非常艰难,加之红四乡没有集镇,村民日常所需都要到邻近的长赤镇、沙河镇去买,一来一去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少说都要五六个小时。

由于地理环境,村里没有集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看个病,也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材料运不上去,只能住破旧的土墙房或茅草屋;通讯不畅,买个手机也是个摆设;到了晚上集中用电,不说看电视,连基本的照明也保障不了……面对贫困现状,大伙儿实在是苦不堪言。

如何打破制约发展瓶颈?面对群众的强烈期盼,村党支部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入手,主动与挂联帮扶单位对接,到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支持,齐心协力打通4.9公里断头路,硬化10.1公里村社道路,建成9个聚居点,137户村民搬进新居,改造危旧房55户,完成全村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修缮村卫生室、活动室、文化室,建成文化广场,全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壮大产业

脱贫有“劲头”

基础设施建好了,村党支部一班人又开始思谋如何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早日奔向幸福小康。

“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有发展,乡村才能振兴。”村党支部书记颜红生说。

以前村里基础条件差,年轻的外出务工,大片的农田被撂荒。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机遇,按照县委流转弃耕抛荒土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总体要求,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确定养殖肉兔、种植青花椒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支部一班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做起,挨家挨户做工作,邀请农技专家到村实地指导,签订购销合同,种植青花椒500余亩,养殖肉兔4000余只,逐渐以绿色生态品牌形成大、中、小规模养殖、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格局。

“以前在家的经济收入就靠养几头生猪,除去成本基本上没有什么了,如今养殖肉兔不仅有专家技术指导和销路保证,而且养殖成本低、见效快。” 村民袁太章一边给自家的肉兔喂草,一边乐呵呵地说。

“以前村里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很多青壮年和我一样都外出打工不愿回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现在路这么好、自来水都通到了家里面,我决定不再出去打工,留在家乡发展。在村支部的帮助协调下,我养殖了肉牛5头、仔猪20头,种植了50多亩青花椒,准备今年再添置一辆小车咧!”返乡创业人士袁奇颇有感慨地说。(张薇 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