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粮田数字化管理,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产业之花竞相绽放,新农村和谐美丽、新农人筑梦乡野、农耕文化兴盛……青神人民乘着改革的春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对2023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进行了通报表扬,眉山市青神县榜上有名。作为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典型,青神县做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一行走进青神,听群众心声、观农业进步、看乡村变化、探发展脉搏。
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盘活
“从去年10月建成投运至今,每个周末都满房,今年春节从初一到初九,每天都有大家庭前来包场。”记者一行来到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稻香里的守望日落民宿,运营负责人赵挺满脸喜悦地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处闲置民房,现在,窗外是盛开的油菜花,窗内是现代化的居家设施,独一无二的体验让这里成为游客喜爱的民宿。
近年来,青神县在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盘活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方面,该县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稻香民宿、芸薹问稻餐厅、竹艺工坊等“粮+N”农旅融合新业态,吸引了5万余人前来观光、研学体验,带动周边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
土地资源的盘活不仅体现在宅基地上,还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记者一行走进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几百亩川芎正在稻田里茁壮成长,土地规整连片,二轮延包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据悉,百家池村在延包试点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清晰规范的8步延包流程。一方面,通过实施“小田并大田”项目,将小块土地整合为大地块,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流转价格也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百家池村在延包工作中充分考虑与到期延包、土地征占等的有效衔接,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据统计,该县通过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9万亩,构建了“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联农带农机制。截至目前,该县已持续盘活闲置宅基地160余宗,打造120余处新业态,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与此同时,2023年,青神县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该县积极开展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及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工作,探索出“四化四合四保障四位一体”的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工作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县新增家庭农场139家,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市级以上示范场8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43家。
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咯咯咯……”暖阳下,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的林下养殖场内翠竹掩映,鸡棚散落在林中,竹林下的土鸡竞相觅食,鸡鸣声此起彼伏,让寂静的林间充满了生机。
“我们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让鸡有充足的空间在竹林下活动。相比圈养的肉鸡,我们饲养场的密度低,鸡的活动空间大,光照和运动时间充足,这让鸡肉更加紧实。”正在给土鸡喂食的村民吴勤介绍,为了保证土鸡的品质,一般要养足8个月再出栏。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老百姓致富增收,天池村探索了林下养殖模式。目前村上共有三个点位,养殖了800只土鸡左右,土鸡由农户或养殖大户进行喂养,达到标准出栏后,村集体经济公司按照协议价进行收购,负责统销。
而在青神县汉阳镇小三峡村,则是另一番干劲十足的景象。只见一车车萝卜运送到这里,一群村民将萝卜冲洗得干干净净,装箱后,再由大卡车运往东坡区的泡菜厂。
“这些蔬菜由村集体经济与种植户合作种植,这批订单农业的种植,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次种植非常成功。”小三峡村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近年来,青神县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转化资源、做强产业,成功探索组织引领、全员参与、多元发展的致富路径,蜕变为县域村级集体经济“小高地”。2023年,该县积极探索“3+”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资产入股、资本合作、产业托管等,完善小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路径,构建“5+4+1”“7+2+1”利益共享机制,全县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共17个,占比32.69%。(古良驹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