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3 期 / 第8版:致富经
生态乡村引客来农民吃上“旅游饭”
李树成在楠竹林中挖春笋



 

3月以来,在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龙蟠村,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挖楠竹笋。留守老人李树成一边采挖竹笋一边感慨道:“种楠竹划得来,不但笋竹两用,林下生态鸡更是高价,这些荒坡地上种的楠竹硬是成了我们致富增收的‘聚宝盆’。感谢政府带领我们规模种植楠竹,为我们留守老人找到了一条‘不费力’的增收途径!”

荒坡种楠竹

“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留守在家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满山荒地看着心疼得很。”龙蟠村党支部书记刘正位说,在没发展楠竹种植之前,村里土地无法合理利用,只能任之大片荒芜,着实可惜。

为充分利用土地,9年前,棉花坡镇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和纳溪区打造百亿竹产业发展布局战略,按照“适地适竹”的原则,针对龙蟠村海拔均在500米以上的环境适合种竹的优势,依托荒山造林项目和“以奖代补”自主造林等方式,连片规模发展以楠竹为主的笋竹两用产业。

如今,历经近10年的发展,龙蟠村以楠竹为主的竹产业面积超过1万亩,昔日的荒坡坡披上了怡人的绿色,不仅让龙蟠村形成了天然的竹海景观带,还美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碳循环。由于楠竹的竹鞭密布,盘根错节,让村里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控制,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楠竹林变“聚宝盆”

“现在我们龙蟠村的村民每月也能领到‘退休金’,竹林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它给我们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楠竹产业让村里的留守老人们过上了守着‘青山’挣‘金山’的老年生活。”刘正位指着一排排遮天蔽日、迎风摇曳的楠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正位告诉笔者,经过近10年的发展,龙蟠村早已成为“竹海”的代名词,一株株郁郁葱葱的楠竹通过加工成竹编制品等,成为了村民取之不竭的财富之源。这两年,每年靠着山上的楠竹,农民通过卖楠竹、制作竹扫帚、挖竹笋、发展林下养殖生态土鸡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而让刘正位料想不到的是,这两年龙蟠村村民还悄然吃上了“旅游饭”。随着龙蟠村万亩“竹海”的声名远扬,一年四季都吸引着不游人前来体验采挖竹笋等农事活动,为此,村里有6户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真真正正实现了增收。

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龙蟠村在交通、旅游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硬化道路,提档升级农家乐,对农家小院进行风貌塑造,尤其是推出的体验采挖冬笋、春笋等农事活动,为寂静的竹林带来了新的生机,龙蟠村也实现了从竹林风光游向休闲体验游的转变。如今,昔日的荒坡坡摇身一变,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张勤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