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及建议

付小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就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而培养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培育“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中要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

培育“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培育“理性精神”的核心素养。“理性精神”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人。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因此,要引导中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培育“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也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迫切愿望。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帮助初中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保证。这需要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意识与包容精神,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社会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具体来讲,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回归生活本真,拓展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广安市广安区方坪乡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