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8 期 / 第1版:要闻
四川出台10条措施 加强人力资源支持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

26日,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该厅近日印发《加强人力资源支持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旨在为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提供人才支撑。

《十条措施》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加强重点产业链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助企用工引才降本增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和措施活动,具体包括——

完善人力资源需求监测机制。编制发布15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每年每条产业链抽样监测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不少于100家,探索建立数字化动态监测系统;常态开展重点产业链就业失业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强化结果分析和运用。

加大企业用工招聘服务力度。开展春风行动”“智汇天府”“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重点产业链专场招聘,每年不少于1000场;将不少于500户重点产业链企业纳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指定人社服务专员;省级层面每年举办不少于2场重点产业链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主题活动;推动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嵌入农产品精深加工、银发经济等劳动密集型重点产业链,培育20个左右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

引育集聚高层次产业人才。在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天府学者特聘专家选聘中设立专项,单独设组、单列指标;支持重点产业链事业单位按规定公开考核招聘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专家可申报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按需适时增设重点产业链相关领域职称评审专业,支持重点产业链人才按规定破格申报高级职称;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定向开展智兴天府专家行系列活动。

增强专业化猎头服务供给。支持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大力发展猎头服务,做大做强西部猎头谷、强化全省辐射引领效应,探索建立北上广深海外人才中转站和港澳人才飞地”“人才驿站;鼓励各类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与专业化猎头机构组建引才联合体和人才服务集团;搭建重点产业链招引平台,吸引留学回国人才和博士(后)来川创新创业,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择优资助和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项目评审中予以倾斜。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7年末创建10个国家级基地和工作室;强化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支持技师学院集团联合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加强订单、定向、定岗式培养,到2027年末建成30个与重点产业链发展相协调的高水平专业;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制度体系,开展自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进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到2027年末全省评定首席技师100名、特级技师1000名;加强重点产业链高技能人才示范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到2027年末办班不少于30期。

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为主体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单列薪酬管理政策;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在重点产业链兼职或创新创业;优化重点产业链领域创业政策环境,探索推出创业项目保险产品,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管理,开展创业专项巡诊活动。

匹配人力资源服务供给。在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专业性人才市场,高标准打造德阳装备制造、乐山文化旅游、雅安大数据等人才市场,到2027年末全省不少于30个;在有条件的重点产业链集聚园区及平台配套人力资源服务站点,到2027年末全省不少于200个;依托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链接各自贸实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别园区等,为重点产业链走出去企业提供全球化配属服务。

优化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加速兑现重点产业链用工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深化区域劳务协作,建立市与市、县与县精准协作机制,实施点对点招工、一站式服务;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至2025年末,支持超龄等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

提高就业用工权益保障。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坚决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过度加班、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乱象;建立重点产业链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绿色通道、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省厅及15条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市(州)、协同发展地县(市、区)人社部门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完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协作机制,加强跨地区合作交流;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的沟通协调,在政策集成、对接指引、平台耦合、企业交流等方面同向发力,完善招商引企与招聘引才并举制度。(本报记者 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