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白盘梁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场,只见标准化牛舍设施齐全,膘肥体壮的肉牛正低头咀嚼秸秆。饲养员告诉笔者,这些肉牛吃的是村民免费提供的秸秆,拉出来的牛粪又免费送给村民用于农田施肥,目前已在村里形成了“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的生态循环,助力该村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干群携手
家门口建起肉牛养殖场
“之前,看着复垦好的地空着,我夜里都睡不着觉,总想着得为村民们找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白盘梁村党支部书记何文强站在养殖场门口,指着远处的田地回忆起当初的困境,仍感慨不已。
转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白盘梁村获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0万元,用于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民胜镇党委书记陈玮多次到该村调研,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反复商议,最终确定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建设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自己人干、自己人管,既能节省建设成本,又能实时盯着工程质量,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陈玮的想法得到全村人的一致认可。
建设过程中,村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扛铁锹、搬建材,村民们也主动加入建设队伍,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今,养殖场两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宽敞明亮;饲料加工房内,粉碎机、搅拌机等设备一应俱全;青贮池里,装满了切碎的玉米秸秆;水、电、路、监控、消毒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挖地基到盖牛舍,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把养殖场建好。”何文强说,为降低成本,村干部还主动轮流值岗,承担日常养殖任务,仅此一项就省下一大笔人工费用。就这样,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养殖场顺利落地,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种养循环
激活产业与土地双重价值
白盘梁村在养殖场运营初期就与村民达成约定:村民将自家农田的秸秆、稻草等农作物废弃物送到养殖场,作为肉牛的饲料;养殖场则将肉牛粪便腐熟后,免费提供给村民用于农田施肥。这份约定,让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变废为宝”,形成了“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的生态循环。
“我家5亩地的秸秆,以前都是一把火烧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现在送到养殖场当饲料,还能换回牛粪肥田。今年,我家玉米亩产比去年多了近100公斤。”村民王大爷高兴地说。
此外,村里还巧妙地将肉牛养殖与耕地复垦结合起来。“去年,我们正为几十头肉牛的外购饲料成本发愁,思来想去,索性决定将村里复垦出的120亩耕地全部种上玉米和小麦。”何文强说,这一决策带来了“一举三得”的好处,肉牛的青贮饲料实现了自给自足,不用再从外地购买,饲养成本降低;复垦的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杜绝了抛荒现象;种植的玉米、小麦除了满足饲料需求外,剩余部分还能对外销售,为村集体额外增加了一笔收入。
获取的收益咋分配?村里早已制定了明确章程。80%的收益用于扩大养殖规模、补充养殖设施,让产业“滚雪球”式发展;10%用于日常管理开支,如支付水电、防疫等费用;剩余10%一半用于给入股村民分红,一半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业中。
目前,养殖场已出栏肉牛19头,存栏39头。为了让村里的循环农业链条更长、效益更好,养殖场还计划在现有肉牛养殖基础上,发展多种畜禽养殖。同时,通过扩种饲料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牟柯 程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