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2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秋景图里看变迁 前锋区绘就共富共美新画卷

金秋时节,在广安市前锋区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再生稻长势喜人,村民正在田间挥洒汗水……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秋景图,也展现出前锋区农业发展的新变化。近年来,前锋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锚定目标任务,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全面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全面振兴显成效。

高标准建设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近日,虎城镇茶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记者看见多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正在作业。

“小田变大田,机耕道、水渠也修好了,以后干活方便多了,大型农耕设备可以直接开到田里了!”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茶花村村民赵贤青高兴不已。

以前,茶花村由于田块窄小、落差较大、较为分散等原因,不利于大型农机作业和灌溉,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此次虎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期为5个月,涉及6个村,累计改造农田2067亩。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虎城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锦辉如是说。

近年来,前锋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0302.38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72万亩,为实施“天府粮仓”前锋行动夯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产业设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统筹考虑现代粮油园区、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科学合理选址,细化年度目标,确保建一亩、成一亩、用一亩。”前锋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洋介绍道。

再生稻丰收

助农增产又增收

近日,记者走进观阁镇银顶村,只见金灿灿的稻穗“铺”满稻田,稻谷颗粒饱满。

当前,前锋区蓄留的2万余亩再生稻进入收割期,村民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抢收,确保颗粒归仓。今年,观阁镇共种植再生稻600余亩,现已完全成熟,预计一周之内全部收割完毕。

“再生稻时间短、见效快,我们前期多渠道宣传发动群众,调动村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并做好水源、肥料及技术保障。加之今年气温偏高,再生稻长势较好,颗粒比较饱满。”观阁镇副镇长辛大飞说,第一季稻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再生稻亩产约250公斤。

观阁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芳介绍,当地种植的再生稻选取的是再生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经过适当栽培管理萌发稻穗,一次种植两次收割,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运用靶向叶面肥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再生稻的抗旱能力。

过去,大多数村民只将再生稻视为“自生自长”的附属品。再生稻品种缺乏,栽培技术跟不上,产量有限,难成气候。近年来,随着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再生稻的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再生稻也喜获丰收。

此外,在再生稻推广种植过程中,前锋区采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承包经营以及专业人员全程指导的新型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无人机施肥等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亩产效益,充分调动种植大户和分散农户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一种两收”模式,推动全区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管理

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10月15日,在前锋区观阁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为秋季田管作业提供精准指导。

“利用该平台,我们可以对园区的农田病虫害、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实现了科学种植。”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有了现代化设备,种植粮食不仅省时省力,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

记者了解到,前锋区建成的“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包括田间监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了农情监测“一张网”、园区管理“一张图”,有助于科学种养,提升种养效能。此外,随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目标,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近年来,前锋区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保障,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等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开展室内培训、田间教学、线上指导等方式,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前锋区也加速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此外,前锋区还实施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实现辖区农技人员已全覆盖近三年,今年已累计培训60名农技人员;同时,围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八个一”建设目标,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共建工作,主要围绕富锶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富锶品种筛选、发展富锶畜牧产业、富锶农产品品牌打造等领域展开研究,助推前锋农业品质再上新台阶。(赵金彪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