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倒计时阶段既是知识整合的关键期,更是心理博弈的决胜局。在这关键时刻,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焦虑,将状态调整至最佳?
认清压力源
上海市浦东中学副校长、心理特级教师孙晓青表示,考生的心理压力源因人而异。比如,顶尖学校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压力源可能来自家长、老师以及自身的过高要求,他们的压力表现以考前焦虑、情绪波动为主;中等成绩的学生压力源是自己的学业实力和理想学校之间的差距,他们往往会出现自信心不足、自我怀疑、忙而慌乱等情绪和行为表现;还有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长时间学习导致身心俱疲,觉得自己是考试路上的“陪跑者”,会产生厌倦、懈怠等情绪。
想帮孩子减压,家长首先要对自家孩子的成绩有正确的认知和定位。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模拟考,多数家长应该已经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基于孩子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共同商定奋斗目标,不要因太高的期待让他们压力过大。
上海市七宝中学高级教师金冶表示,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监工”,要能够共情、理解孩子的辛苦付出。建议家长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在肯定孩子努力的同时提出建议,并给予情感支持。例如,“这次数学进步明显(肯定),但物理时间分配可以优化(建议),需要我帮你制订计划吗(支持)?”同时,可采用赋能式引导策略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构。比如,当孩子抱怨题目太难时,不妨引导孩子思考,“这道题考验的是哪种思维模式?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模块?”
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的情绪会对考生的心态产生隐性影响。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敏感,家长的情绪会对考生产生不易觉察的影响。比如,家长不经意间的叹气、锁眉,或许就会让考生联想“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我可能达不到父母心中的那份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复习时会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大脑持续处于警戒状态,降低记忆效率以及思考能力。有些考生还会产生一些偏执的非理性信念,比如“如果考不好,人生就完了”“父母为我付出那么多,我太对不起他们了”等。此类自我怀疑会动摇备考信念,严重影响考生的应考状态。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班主任黄明晶表示,作为成年人,家长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这样才能为孩子带来情绪价值。想要调节自身情绪,家长可尝试以下方法:一是学会自我觉察,承认情绪的存在;二是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三是转移注意力,通过听音乐、运动、阅读等,让自己暂时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四是向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支持和建议。
当亲子双方都处于高压状态时,要避免矛盾升级,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避免在情绪激动时与孩子争吵,给自己和孩子一些冷静的时间;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压力和困惑,不要急于打断或反驳;三是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避免指责或批评的语气,以免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四是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五是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一起散步等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应考策略和符合实际的目标,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题目必须拿下,什么题目可以放手。比如太难的大题不必钻牛角尖,耗时太多,在冲刺阶段当断则断,保证孩子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接纳孩子的任何突发情况,只要看到孩子每天努力就及时表扬,同时引导孩子思考过去成功的经历,以便总结经验,提升自信。(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