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7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乡土人才
村仁拉粗:一针一线“绣”出富民新图景


村仁拉粗制作绣品。

今年5月,甘孜州首个县级妇联执委工作室——“村仁拉粗执委工作室在九龙县挂牌成立。该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让当地妇女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既赚钱、又养家的就业愿景,还助推当地妇女在创业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提到村仁拉粗执委工作室,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她就是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村仁拉粗,同时她也是第六届四川省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这些年来,她潜心学艺,带动当地3000余名妇女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把特色产业绘成强村富民新图景。

村仁拉粗。

“绣娘”接受技能培训。

“绣娘”制作绣品。

小小绣花针变成造福一方的定海神针

缝纫、绣花、挽线、织绣……在位于九龙县呷尔镇顺山街的龙韵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韵公司)内,数十名农村妇女各司其职,忙着编织精美的绣品。大家手上虽忙个不停,但心情十分轻松,谈笑间,一幅幅构思精巧、精美绝伦的绣品浮现在人们眼前。

别看现在公司动力强劲、发展迅猛,生产井然有序,回忆起成立之初的艰难,村仁拉粗还历历在目。“2017年公司成立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转变人们固有思维是其中最难的一件事。村仁拉粗告诉记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地大部分妇女不相信能靠手艺挣钱,更不要说加入公司成为绣娘了,后来在村干部和村仁拉粗的一再解释下,部分妇女才半信半疑地进入公司工作。如今,公司逐渐发展壮大,除拥有百余名绣娘外,还拥有手工制造车间、产品设计工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业务涵盖刺绣工艺品生产、服饰设计、对外销售等,成了九龙县一大特色招牌。

 据介绍,龙韵公司现有手工藏毯编织车间、技艺车间、产品设计工作坊、九龙县手工藏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展示厅、仓储基地、甘孜州村仁拉粗藏毯编织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乡村振兴工作坊,5支技艺精湛的乡土人才技术服务团队,分布在九龙、康定、乡城、道孚、新龙等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指导。自龙韵公司成立以来,村仁拉粗一直坚守初心,通过与县妇联、县就业局合作,先后培训400余名农村妇女,其中126名妇女已与公司长期签约,人均年收入增长5000元至1万余元。

近年来,因龙韵公司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荣获四川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孜州扶贫车间、九龙县就业扶贫基地等美誉,被授予圣洁甘孜特色劳务品牌。村仁拉粗说:曾经整天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如今用双手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看着她们越来越自信的笑容,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绣品。

匠心守护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九龙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像钱包、鞋垫、香包之类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均采用了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

据了解,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是以九龙县为核心区域,以九龙高山牦牛、绵羊的绒毛为原料,经过洗毛、搓毛、染毛、编织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各类牛、羊毛制品的传统技艺,追求构图、题材、色彩、针法各方面技巧,以线细针密、色彩斑斓、直观生动为特点,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村仁拉粗除了是龙韵公司的创办人,还是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据了解,该技艺起源于15001200年前,由于历史变迁、家庭变迁等因素,加上现在年轻妇女静心学习藏绣技术、从事藏毯编织的人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总结出一套发扬和传承该技艺的方法,就是想让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得以不断延续下去。村仁拉粗向记者坦露了守护非遗技艺的初心。

针对技艺濒临失传的问题,我们加大了对民间藏绣、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聘请民间手工艺专家和工艺大师为公司设计师,创新产品,尤其是花色、样式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并做到三统一,即图案设计统一、产品规格统一、产品包装统一。村仁拉粗介绍,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他们还深入挖掘九龙手工藏毯的品牌价值,将其从传统日用品转变为旅游纪念品,并采取合作+电商渠道进行销售,拓宽藏绣、藏毯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看到这一民族瑰宝。

如今,心灵手巧的绣娘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把自己热爱生活与崇尚自然的理念淋漓尽致地融在一件件刺绣产品上,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藏绣产业已成为九龙妇女的致富产业。

911日,在中国最长的长城——慕田峪长城上举办的爱我中华·秀我长城四十周年庆典活动上,村仁拉粗得以向全世界展示精美的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宣传中国手工艺之美,这也是对她长期坚持传承非遗技艺最好的嘉奖。

村仁拉粗告诉记者,未来,她将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坊和村仁拉粗执委工作室项目,通过带徒学艺的方式,辐射全县手工藏毯编织技艺爱好者更好地传承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同时,她还计划将九龙县民族手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手工艺之美。

本报记者  陈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