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筱云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贫血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贫血不是独立的疾病,是由其它病症而导致的。贫血的病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血容量下降的程度等均会影响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类型
1.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女性就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这类型的贫血主要是铁不足引起的。针对这类贫血,建议平时在饮食中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是服用铁剂来调治。
2.恶性贫血。这类型的贫血主要是由于造血因子、维生素B12或是叶酸缺乏导致的。恶性贫血可导致患者出现手脚麻痹、舌头发红等现象,有的还会出现轻微黄疸症状。
3.溶血性贫血。此类贫血主要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导致红细胞变得脆弱,加上骨髓不能及时制造红细胞补充,从而产生贫血。这种溶血性贫血可伴有黄疸症状。
4.再生不良性贫血。其原因可因为制造红细胞的骨髓损伤引起,或是由于形成红细胞的成血细胞不正常而导致,当这其中的一种情况发生时,红细胞就不能充分被制造,最后引起贫血现象。此类贫血会有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激减现象。
5.继发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受到各种疾病影响,如风湿病、寄生虫,或心脏、肝脏等出现问题而引起的,其中也包括怀孕时发生的贫血。
贫血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
适用于检测有无贫血、贫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等。红细胞参数(MCV、MCH及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其中,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从而诊断是否存在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如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但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同时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贫血的治疗
1.对症治疗。重度贫血患者、老年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迅速恢复血容量并输红细胞纠正贫血。对贫血合并的出血、感染、脏器功能不全应施予不同的支持治疗;多次输血并发血色病者应予去铁治疗。
2.对因治疗。针对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要对症治疗。如缺铁性贫血,应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应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范可尼贫血则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作者单位:雅安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