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采收麦冬。
专家深入一线指导麦冬种植。
绵阳市三台县,这座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千年古郡,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涪城麦冬”而闻名——全县常年种植面积超6万亩,总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全国70%、80%以上。可曾想,曾经面临的传统种植模式束缚、精深加工短板、品牌价值未完全释放等难题,成为三台县麦冬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近年来,三台县科协紧抓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跳出传统服务模式,坚持向科技要答案、要效益、要动能,以“四招”创新破局,一步步给麦冬产业装上“科技引擎”,让这株古老药材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田间藏“智慧”
育出麦冬“优等生”
产业的源头在田间地头。三台县将科技创新的第一棒牢牢扎在了土地上。
为破解良种难题,三台县科协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国家级“四川三台麦冬科技小院”,这里成了麦冬品种创新的“实验室”。同时,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优选、培育抗病性强、产量稳定、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种(系),从源头上保障麦冬的品质与遗传多样性;推广脱毒组培苗等健康种苗,有效减少土传病害,为提高单产和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品种“涪麦1号”的总皂苷含量比常规品种高出25%,有利于提高药品品质,增强药效。
除了有好种子,还需要智慧管理。三台县科协把“智慧农业”搬进麦冬地里: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和调控土壤墒情、传输气候数据,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同时,三台县科协还指导涪城麦冬产业协会创新推广“麦冬+玉米”“麦冬+蔬菜”等粮药复合种植模式,既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又改善了田间微生态环境,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进一步提升了麦冬的绿色有机水平,让“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
车间创“新篇”
“土药材”变身“高价品”
告别“原字号”,延伸产业链,是麦冬产业增值的关键。
三台县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解加工难题。其中,延伸产业链,加工技术与装备升级是关键一环。针对传统晾晒方式效率低、易污染、品质不均等问题,该县引进热泵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等现代化、智能化设备与技术,实现麦冬产地初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大幅提升了产品品相和有效成分保留率。
2024年8月,麦冬正式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一认定基于其在传统中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并允许将麦冬作为食品原料使用,拓展了其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三台县科协抓住此次机遇,立刻牵线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麦冬的药食用途进行深度研发。
如今,三台县的麦冬产品已从传统中药材、初级饮片,拓展至麦冬饮料、含片、精酿啤酒等食品,以及保健品、化妆品的原料等,其产业抗风险能力与附加值显著提升。
品牌亮“名片”
涪城麦冬“叫得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和品牌的护航。
为了让“涪城麦冬”这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片更加响亮,在三台县科协的积极推动下,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鼓励本地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工作。如今,从种源、种植、采收到加工、仓储、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有“规矩”,确保每一份“涪城麦冬”产品都品质如一、安全可靠。
同时,三台县科协还将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模式融入7S道地保真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给麦冬贴上“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看到种植、加工全过程,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不仅有“科技背书”,更有“文化加分”。三台县科协深入挖掘麦冬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将科技赋能、健康养生与品牌故事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涪城麦冬”的品牌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让“涪城麦冬”这个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人才聚“活力”
撑起产业“智囊团”
科技创新,平台是载体,人才是核心。
在人才建设上,三台县科协一方面组织实施绵阳市科协科技智库专家团队“三进”服务、“科技特派团送科技服务”等活动,积极引导科研院所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车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技术能手和“土专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激发产业内生创新动力。
更长远的是,三台县科协还积极争创并建设省级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和人才入驻三台,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如今,行走在三台大地,麦冬地里有“智慧”,生产车间有“创新”,品牌名片有“分量”,这株千年“小草根”已经长成为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用科技给麦冬产业‘加码’,让更多人爱上‘涪城麦冬’,让更多农户靠科技致富。”三台县科协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说。这股“科技赋能”的力量,正让千年古郡的“金色名片”愈发闪亮。(文、图由三台县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