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科技生产车间中控室。洪雅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眉山市洪雅县的洪雅创捷通信有限公司,只见无尘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身着防尘服的技术人员专注地操作设备,将细如发丝的光纤组件嵌入微型连接器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零件”,实则是保障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的“神经末梢”,它们即将被装配到低空飞行器的激光雷达、光纤陀螺仪等关键部件中。
企业研发负责人带领记者参观了企业的核心产品线。800G/400G光模块微型连接器、AOC Cable(有源光缆)、Receptacle(光适配器)等光通信产品,都是企业的“拳头产品”。现场展示的一款仅指甲盖大小的800G光模块微型连接器,是高速光模块重要部件,传输速率是普通5G传输的10倍。据介绍,数据中心每秒产生的数据量巨大,这款产品能够确保信号零延迟、零损耗,满足了数据中心对高速、稳定通信的严格要求。
目前,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云计算、5G通信、大数据中心等领域,以其高精度、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显著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企业的客户群体广泛,服务于多家电信网络服务商、设备制造商、数据中心等。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成功申请6件“发明专利”和42件“实用新型专利”,还被认定为“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等。
随后,笔者来到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传送带上,来自洪雅县的废弃钙芒硝尾矿正经历一场神奇的蜕变。这些曾经被视为“废渣”的尾矿,在企业钙芒硝尾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催化下,被精确分解、转化,最终以纯净洁白的化肥硫酸铵和小苏打形态亮相。随后被打包装车,启程跨越海洋,抵达外国客户手中。
“吞掉”尾矿,“吐出”绿色资源。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企业凭借这项将环保痛点转化为产业亮点的硬核科技,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实现钙芒硝尾矿处理转化连续性生产的企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面对尾矿中钠、钙的复杂成分,依托中国科学院的专利技术,进行本土化创新和适配。据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何军介绍,该项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高效分离钠、钙,二是控制反应温度以保证产物的纯度。何军带领团队历经数万次实验数据分析,最终在钠、钙分离工艺流程、硫酸钠转化工艺流程中取得突破。
“目前技术参数在工业生产中的适配率已经达到了90%,我们成功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的全面零排放,真正做到了绿色生产。”何军说,这些创新突破让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无缝对接。目前,企业利用尾矿中的钠、钙实现大规模转化,年处理能力达40万吨,年产硫酸铵和小苏打各10万吨,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两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有力引导与政策护航。近年来,洪雅县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创新生态为抓手,从研发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倾斜到创新平台搭建,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建成省市级技术中心1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推动多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落地,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