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微信朋友圈,专刷“川善治‘村友圈’”。近期,资阳市安岳县毛家镇交通村村民每天清晨都会打开“川善治”微信小程序,逛逛“屏幕里的村集”。
62岁的赵安明大爷就是如此。打开“川善治”微信小程序,给邻居陈大爷的“农作物生长图”点赞,去村干部发起的村级事务活动报名……这些都是他的日常。“我们3组积分超过10万分,这些分以后都能换钱。”赵安明笑着说,“给村里‘挣分’,就是给自己家里‘挣钱’,还能看个热闹、管管‘闲事’,多好!”
这份参与的背后,并非简单的物质激励。在“川善治”平台上活跃度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交通村,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嬗变——以积分制撬动利益联结,用村规民约凝聚共识,借数字平台激活参与热情,昔日“不管闲事”的村民变身为“治理主角”,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从“盼头”到“甜头”
积分制如何撬动人心
“以前村民对村务‘袖手旁观’,现在抢着‘管闲事’,关键就在‘积分’。”交通村党委书记王佐洪的这句话,道出了治理变化的核心。
2023年,交通村村“两委”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那里的积分直接挂钩村集体经济分红,1积分约等于1元,年度分红最高1户能拿9000多元。村集体经济越壮大,每1分就越值钱。村民怕“扣分”,连递来的烟都摆手拒绝。
可交通村的“家底”实在太薄,两个村集体养猪场年收入仅五六万元,摊到每户头上,一年分红不过两三百元。“小盼头”如何撬动人心?交通村想出了“组合拳”:把分红期限延长至5年,活用“川善治”激励政策,通过多使用“三务公开”“村民议事”等功能提升活跃度,争取平台激励金。
激励效果立竿见影。入驻“川善治”平台1年多,交通村活跃度跃居全省第一。2023年斩获“川善治”多项大奖,获激励金8.7万元。“这钱我们用来安路灯、发奖品,让村民觉得努力有回报。”王佐洪说。凭借亮眼的治理成效,村里又争取到县级专项治理资金150万元。
“星级文明户”评选、积分兑换物资等举措落地,让村民提前尝到甜头——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300户“星级家庭”披红受奖。村民汪钱芬就荣获“最美儿媳”称号,这份荣誉让她倍感骄傲:“得了奖,更要做好榜样。”
从“争吵”到“认账”
村规民约的淬炼之路
积分制的落地,离不开“接地气”的规则支撑。交通村没有照搬油溪桥村255条细则,而是通过召开30余场院坝会、代表会,经过5次修订,才定下自己的“8章51条”村规民约:违法犯罪整户积分清零,造谣扣15分、传谣扣5分,婚丧从简加10分、孩子考上高中大学加5~50分……
交通村还在每户村民门口张贴了专属二维码,扫码就可查看家庭积分、扣分原因以及预期分红情况。“账本贴门口,谁也不想丢脸。”村民郑波说。
推行初期,矛盾难免。有村民在村道晾晒农作物被举报,扣分后怒而反击:“你举报我,我也举报你!”村“两委”坚持“该扣必扣、该奖必奖”原则,硬扛1个月后,当村民看到扣分真的影响分红,态度悄然转变。曾激烈反对的赵安明,如今不仅是村规民约的坚定守护者,更成了公共事务的积极推动者。“规矩立了就得认,不然就是句废话。”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
例如,针对3组即将新建的1.2千米道路项目,赵安明就主动提议:“把修路需要砍伐的树木捐给村集体,集中售卖所得补贴工程款,剩下的钱还能为大家办更多实事。”提议一出,3组村民纷纷响应,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此外,每年清明节,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以敬献白花代替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越聚越齐。
从“疏离”到“聚拢”
数字平台织起情感纽带
当“算分”成习惯,“川善治‘村友圈’”里,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发生。7万多条互动记录,让这个虚拟空间成了数字时代的“村头长凳”,把因人口流动疏离的乡村重新“聚”了起来。
在外务工的村民汪胜果看着“川善治‘村友圈’”里家乡的变化,也想做点啥,于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交通村设计了Logo,这个Logo如今成了村庄的数字名片。在外地上学的村民蔡汶江线上申请盖章,村干部4分钟就传来回执照片。“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蔡汶江高兴地说。
慢慢地,村民也习惯在“川善治‘村民说事’”板块建言献策。“书记,夏季高温,提议加大防溺水宣传!”这样的留言越来越多,交通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
如今的交通村,村道旁三角梅、紫荆花、各色月季织成花带,家禽圈养,道路干净,院落收拾得整整齐齐。村委会副主任陈贵华感慨:“以前调解鸡鸭吃庄稼的纠纷都头疼,现在环境好了,心气顺了,矛盾也少了。”
眼下,交通村正掀起一股种花潮,家家户户不仅精心打造园林式庭院,更自发联合起来购花种树,美化村组道路,并且许下了“谁家门前的花谁负责管护”的约定。曾经被视为“奢侈”的种花,成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村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心态变化揭示了乡村治理的真谛,不是村干部“推着干”,而是村民“想着干”。这个普通村庄的实践证明,哪怕没有丰厚“家底”,只要找到利益联结的支点、凝聚规则共识的合力、搭好数字互动的桥梁,“治理有效”就能变成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李梅 阳洋)